渭南市环境监测保护局
发布时间:2020-04-20
渭南市环境监测站成立以来,紧紧围绕“质量立站、人才强站”的发展目标,坚持“数据准确、代表性强、方法科学、传输及时”的原则,注重监测体系建设,努力探索出了一条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的创业奋斗之路。
牢牢把握“一个中心”。以环境管理为中心,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,是环境监测发展的根本所在。渭南市环境监测站牢牢把握这个“中心”,正确认识环境监测的职责和任务,把环境管理需求作为环境监测的主攻方向,始终坚持把环境管理部门布置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。
坚持狠抓“两个服务”。一个是为环境管理部门服务,一个是为社会企业服务。渭南市环境监测站充分利用技术优势,不断扩大业务范围, 提高监测频次,为社会、为企业提供环境监测和咨询方面的服务, 环境监测业务量呈现几何式增长。 一是2002年以来,渭南市城区先后建立了4个空气自动监测子站, 2010年8月城区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四个子站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网成功, 并在互联网实时发布数据, 城区居民还可通过渭南电视台收看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。 二是从2007年开始进行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, 每季度每个国控污染源监测一次。 渭南市被列入国控重点污染源70余家, 分布于全市12个县市区, 涉及电力、水泥、造纸、果汁等行业,污染源数量居全省之首,占全省污染源家数的四成以上。 2009年, 按照陕西省环保厅的要求, 国控重点污染源改为每月监测一次,工作量大幅提高。三是从2006年开始,渭南市辖区渭河、洛河、尤河、居水河7个断面的地表水监测由逢单月监测一次变为每月监测一次,水常规监测业务量增加一倍, 2011年,又增加了渭河沙王断面和涧峪水库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常规监测工作, 监测业务从行政性监测拓展到保障民生监测,极大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。
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成立之初只有8名职工,经过36年的发展,现在已有在编职工89人,离退休职工21人。在岗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51人,高级工程师10人,工程师11人。 专业结构涉及环境监测、环境管理、化学、化工等11个专业。 站内设办公室、业务室、质控室、大气物理室、水土分析室、自动监测室、排气办、后勤中心等八个职能股室。2011年,通过公开招聘,引进了7名大学本科以上高层次人才,其中研究生2名,在职研究生1名,进一步提高了专业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。
渭南站成立初期, 监测人员骑着自行车,手持指针式噪声仪到各监测点进行采样工作,1982年, 监测人员拥有了一辆“长江”牌三轮摩托车,1986年,三轮摩托车换成了“胜利”牌面包车,目前,渭南市环境监测站拥有各类监测用车8台。交通工具的变化只是环境监测能力的一个缩影, 建站35年来,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 现在拥有原子吸收、气象色谱、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等各类监测仪器136台套,价值661万元。
随着环境监测仪器的不断完善, 环境监测能力得到不断提高, 监测范围不断扩大。1995年12月通过了第一次环境监测计量认证,随后于2001年、2005年、 2009年又通过了3次环境监测质量计量认证复证, 监测项目由最初的五大类56小项已经发展到现在的七大类71小项, 2011年, 通过增项考核, 人员持证上岗项目提高到八大类163项, 基本具备了本市辖区水、气、声、 固体、 生物、 室内空气、辐射等项目的监测能力。
为了适应监测事业的不断发展,改善化验和办公环境,按照国家环境监测站建设西部地区二级标准,2011年7月,在各级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下,渭南市环境监测实验中心建成并投入启用。该实验 中心是渭南市创建省级模范城市的一项重点工程, 项目总投资928万元,采用全框架结构,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,化验室面积达到2700平方米,超过国家西部地区二级站2500平方米的要求。实验中心设有气相色谱、液相色谱、离子色谱、原子吸收、红外测油、生物检测、等离子发射光谱等 17 个化验分析室,另外 除设 八个行政办公室外,还设有档案室、阅览室、培训室、接待室、会议室、文体活动室、休闲中心、应急会商中心等。
渭南市环境监测站成立以来, 先后被原国家环保局评为优秀监测站、 优质实验室, 获得原陕西省环保局颁发的优质实验室、优秀监测站称号, 分别获得陕西省首届和第二届环境监测技术比武二等奖、 三等奖, 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“ 十一五”节能减排工作先进单位, 被省政府办公厅授为陕西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先进单位, 被渭南市委、市政府评为市级文明单位, 被渭南市政府评为“十一五”渭河污染防治先进单位、节能减排先进单位,连续2年被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评为数据传输先进单位。
弹指一挥间, 渭南市环境监测站36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, 是上级部门关心指导的结果, 是历届领导班子运筹帷幄、 正确决策、 锐意改革、 勇于创新、励精图治的结果,凝聚着全体环境监测工作者齐心协力、勤奋敬业、艰苦奋斗的汗水。渭南市环境监测站的全体职工将秉承老一辈监测工作者的优良传统,抢抓机遇,乘势而上, 以新的思路、新的举措创造新的业绩。